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 堪仁波切彭措郎加慈悲开示:《入菩萨行论》讲解(6)
堪仁波切彭措郎加慈悲开示:《入菩萨行论》讲解(6)
发布时间:2017-05-15 点击数:3053

                   《入菩萨行论》讲解(6)

 

   正文:虽然都想舍弃一切苦,但是却做致苦种种事,

        欲求安乐却因为愚痴,如敌对待利乐自己事。

   讲解:第二十八个偈句说的是,如果有人说:“不需要菩萨去做利生的事业,众生自己都会按照这样的想法去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虽然说一切众生都想得到安乐、祛除痛苦,但是普通的众生对于如何正确地进行取舍却根本不明白,在这种愚痴的作用下,做了很多导致自己得到苦果的各种各样的罪恶之业、不善之业,对能够带给自己安乐的善业,反而却去诋毁或者摧毁!

   所以,对于一切众生来讲,菩萨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正文:那些善业十分匮乏者,以及痛苦无边之众生,

        要以一切善业满足之,并且要断他们一切苦,

   讲解:第二十九个偈句就是说,对于暂时和究竟的安乐非常匮乏的众生,或者说对于今生来世的痛苦无量无边的众生来讲,菩萨是希望能够用一切的善业来满足他们,让他们得到安乐,希望能够断除他们今生来世的一切痛苦。

   不仅如此,菩萨还希望他们能够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带来善业?什么才是导致你痛苦的真正的因?要清除他们这种的愚痴,清除他们的这种无明。

 

   正文:同时也要清除其愚痴,如此善业他们谁能有?

        如此亲友他们谁能有?如此福德他们谁能有?

   讲解:从第三十个偈句开始,说的就是:菩萨不但要给一切众生带来安乐,祛除痛苦,还要让他们明白带来安乐和痛苦的因,建立正确的见地,祛除愚痴。能够做出这样善业的善人或者好人,除了菩萨之外,哪里还能找得到?!即使自己的父母或亲友等,也根本找不到。如果没有菩提心,如果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的话,哪里还能够找得到如此强大的、无量无边的福德呢?

 

   正文:有求回报的那些善行,也都能够得到人赞扬,

        无求回报如此大善行,如此菩萨受赞何须说。

   讲解:第三十一个偈句说,世间一些人也会对他人做布施等善业,但心中可能会产生:“我给这个人提供了布施,这个人心中会想:‘这是一个好人呐,我将来要对他进行报答’等等的想法。”他可能会本着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去做这些善事,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善行,也会得到:“这个人比其他人更好啊,这个人真的是很慈善啊”等等的一些赞扬。

   而菩萨所做的一切利生的事业,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求众生给予回报,也根本不去希求众生要给自己什么样的回报。哪怕他念一遍六字大明咒,也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像这样的菩萨,假如说受到世界上其他普通众生赞颂的话,那根本是不用说的,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正文:对少众生坚持做施食,或者刹那之间仅食施,

        或者恶意施其半天饱,都能被赞“真行善之人”。

   讲解:第三十二个偈句是举例说明第三十一个偈所宣说的法义。比如说,有人没有对很多的众生进行利益,只是对有限的、少量的众生进行利益(比如对养老院里面五十个人、一百个人提供了资助,或者提供了饮食),或者说他可能只是暂时地而非恒久地提供资助(比如他可能只是在数年、数月,甚至他只是提供一天的饮食),也或许他没有提供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帮助,他可能只是提供了一餐的饭,甚至在提供饭的时候可能还会有诸如:“我是你们的施主,所以你们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等等各种各样不良的言语,而提供一餐饭食所带来的好处,最多不过是半天不饿肚子而已。即便是这样一个善行的人,他都会被世间的其他人称作:“这个人是真正的善人,真正行善的人,你看他几年给养老院提供饮食”或者说:“你看他给别人提供了什么什么样的帮助”等等。

 

   正文:恒常对于无尽之众生,布施如来最上之安乐,

        并能保持心境之圆满,常行布施被赞何须说。

   讲解:前面第三十二个偈句举例讲的是世间一种很简单的行善之人,第三十三个偈句紧接着就说明这个例子所代表的含义。上述两个偈句加在一起就能够把第三十一个偈句的意思讲述得更加清楚:作为一个菩萨,他不是对少量的众生进行布施,而是对无穷无尽的众生进行布施;他的这种布施不是暂时的,而是长久的,于轮回不空之前一直都在进行布施;他也不是给予一点点的布施(比如饮食或者资具等等的东西),而是布施了这些众生最无上的、最无漏的、最究竟的安乐,是任何众生所需要的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同时,菩萨也没有出现任何不善的言语,他同样是保有着究竟良好的利乐心境而去做这些事情。

   所以菩萨的这种布施行为,获得其他世人所赞颂的话,也是根本不用去说了。

 

   正文:“对于如此佛子之施主,如果产生不良之恶意,

        会在恶意相应劫数中,沉沦地狱”此乃佛陀语。

   讲解:第三十四个偈句说的是,如果对引导一切众生得到最上佛果安乐的佛子菩萨产生了不良的恶意的话(这个不良的恶意主要指的是嗔恨心,猛烈的嗔恨心),那么就相应于他对佛子所产生嗔恨的刹那的数量,比如说他发生了一个弹指之间的嗔恨心,一个弹指一般说有六十四个刹那,那他未来就会在六十四个刹那、六十四个劫当中一直在无间地狱中饱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这是佛在经典中所说的。

   就这个偈句而言,我们可以引申一下意思,因为所有的菩萨并不是从外在上就能分辨清楚的,从外在上你很难分辨清楚到底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所有菩萨的表现全都是内在的。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知道,既然嗔恨心带来的恶果是这么的严重,那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众生都不应该产生嗔恨。假如他是一个菩萨的话,那我们产生嗔恨心的恶果将会如此的严重!

   这第三十四个偈句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明悟。

 

   正文:如对佛子产生利乐心,所获果报更胜前所述,

        如果佛子遭遇大困难,不生罪业而善业自增。

   讲解:第三十五个偈句,假如说我们对一个佛子菩萨产生的嗔恨心的罪业,就如第三十四个偈句所表述的那么严重;反之,如果我们对一个真正的佛子菩萨,不但没有产生嗔恨心,反而对他产生真正的信心或者利乐之心,那我们得到的安乐会有多少呢?我们得到的安乐会比之前嗔恨所得的地狱果报要多更多。也就是说,比起一个刹那的嗔恨心会带给我们一个劫的入地狱的痛苦,如果我们有一个刹那的信心或者利乐之心的话,那我们可能就会享受到比一个劫还要多的时间的安乐。

   经典中有这么一个例子:假如说三界或者说整个世界的众生全都是盲人,有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力量让所有的人都有了视觉,比起这个人所能获得的功德,如果有一个人对一个佛子菩萨本着信心或者利乐之心看了一眼,仅仅是看一眼的功德就比之前让全世界的人眼睛都好起来的功德还要大!

   如果是一个非常方便善巧的菩萨,假如他遇到了障碍,比如说身体生病、家里父亲去世、母亲去世或者家里资财全部被贼偷走等等,甚至比这个还要再严重的各种各样的大障碍的时候,他会不会产生:“哎呀,我现在不能生起菩提心了,或者我现在不能实践菩提心了”这样的想法呢?不会!这些东西都不会障碍到菩萨的菩提心的修行,都不会令他产生任何的罪业!不但如此,反而是随着痛苦的增长,他对于其他众生的悲心也会越来越增长,他自己的菩提心也会越来越增长,他自己的善业也会越来越增长!完全都是自然而然地不断增长。

 

   正文:对于具有如此胜心者,我当一心恭敬行顶礼,

        施加伤害也算结善缘,如此众善生处当皈依。

   讲解:第三十六个偈句,“对于具有如此胜心者,我当一心恭敬行顶礼,”说的是对于任何一个众生(不管是人也好还是虫子也好、犬也好还是鱼也好,不管他是男女老幼,不管他是贫富贵贱),只要在心中生起了菩提心,作者佛子希瓦拉说:“我都会三门恭敬地对这个众生进行顶礼。”

   “施加伤害也算结善缘,如此众善生处当皈依”是什么意思呢?假如有一个众生通过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对菩萨进行了伤害,那他与菩萨也是结下了善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在暂时的条件下,因对菩萨所造成的伤害可能会导致下地狱等等的恶果,但同时也给这个众生种下了一个解脱的种子,种下了暂时和究竟安乐的种子。所以说如果你对一个菩萨有伤害,那最终你也会因为与菩萨结下的这个善缘的因而得到解脱。

   如果你能够再对菩萨的利生事业进行利益、进行帮助,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真正的菩萨是究竟安乐、暂时安乐即一切安乐的生处。因此,作者佛子希瓦拉在这里说:“对于这样的一个众善生处的菩萨,我应该皈依。”

   讲到这里,第三十六个偈句结束。

  《入菩萨行论》第一章“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就讲述完了。

 (未完待续)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