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堪仁波切彭措郎加慈悲开示:《入菩萨行论》讲解(33)
堪仁波切彭措郎加慈悲开示:《入菩萨行论》讲解(33)
发布时间:2018-06-29 点击数:2296

《入菩萨行论》讲解(33)

 

   正文:应当恒常醉心于学习,当成对治手段来学习,

        功德田和利乐田以及,痛苦田等都能增大乐。

   讲解:第八十一个偈句。如果要问所有善业中什么样的善业的善根最大、力量最强?恒常行善的善根最大、力量最强!

   比如念诵或做擦擦,如果能够坚持每天不间断地进行念诵或做擦擦,这个力量是最强的;修禅修定也是这样。只要能够不间断地恒常行善,这样的善根的力量是最强的。

   从心态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能够有最强的信心和悲心,那他所获得的福德也是最大的。

   所谓的“对治手段”如何理解?就是说:如果你能够持有“把所有行为当作对治手段”这样的心态去做事情的话,那你的功德和利益就是最大的。

   比如说,当你做一个小小的布施的时候,期间你发现自己的吝啬心好像有点出现了,为了能够把这个吝啬心理对治掉,自己反而去做更多的布施(假如之前布施十块钱,自己心里觉得有点吝啬,为了能够把这个吝啬心破掉,转过来就去布施一百块钱、一千块钱),用这样的对治手段来做的话,其福德利益是最大的。

   比如说,自己觉得断杀生这个行为不太容易能做到,为了把这个念头能真正对治掉,自己不单是要把断杀生做到,而且连偷盗等等这一切都要舍弃、都要断掉,用这样的对治手段方法来做的话,其功德利益是最大的。

   再比如说,自己比较难以做到“要修定一个小时”的话,为了能够对治这样一个不好的状况,自己应该花十个小时、几个月甚至花更多的时间去修定。对治手段这种观点就应该这样理解。

   就修福德的对境而言,哪一种对境的福德是最大的呢?从功德田的角度来讲,以佛法僧为对境来做福德之事,这时所获得的福德是最大的;从利乐田的角度来讲,如果好好进行侍奉、供养自己此生的父母,好好布施衣食等等,这样所获得的善业是最大的;从痛苦田的角度来讲,比如对远途而来、没有吃住的旅客,对久病无法得到医治病人,对无衣无食、非常困难的人们等等进行布施,这样所获得的善业是最大的。对于上述的痛苦田、利乐田和功德田,如果能很好地去做善业的话,所获得善业的福德是最大的。

   因此,哪怕我们在一个善业的基础上能够保持刚才所说的“恒常地去做”,或者说能保持很坚固、很强大的信心或悲心,或者选择的对境是非常好的功德境、利乐境或痛苦境,如果这三点都能具备的话,那这个善业的功德和利益就是非常非常大的。即使不能全都具足,仅具足其中一个,其功德利益也是非常大的。

 

   正文:善巧、具信坚持自己做,所有一切所做之事业,

        不要产生任何观待心。

   讲解:第八十二个偈句。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善巧地去明了它的准备阶段、正式阶段和最后的收尾阶段,也就是加行、正行和结行这三个阶段。我们要详细地观察:“我怎样做力量才是最强的,怎样做功德利益才是最大的”,然后,依此观察的结果,用非常好的欢喜心、很大的信心去做任何的善业。也就是说,我们要恒常地、如法地去做利他利己的事情。

   所有符合菩萨行的一切善业,我们都要尽可能地自己去做,不要有任何依赖他人或者要观待他人的想法。比如说:要做一个布施或者擦擦或帮别人去负重等符合菩萨行的善业,我们就要尽可能地自己去做,千万不要自己不做,反而让别人去做。

 

   正文:布施波罗蜜多及等等,只能一一向上而追求,

        勿为下方一度舍上度,关键还是利益他人心。

   讲解:第八十三个偈句。对于布施度、持戒度等六度,相比较而言,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加重要。比如说,比起布施度来讲,持戒度要更加重要,比起来持戒度来讲,忍辱度要更加重要等等。总之是上上的度要重于下下度,这个是最关键的。

   在做六度的时候,不要为了前面的一个度而舍掉了后面的另一个度。比如说:为了布施而放弃持戒,为了持戒而放弃忍辱等。

   最后一个偈句“关键还是利益他人心”,这是什么意思呢?虽然前面我们说六度之间按照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来比较,说它有大有小,这样说也是可以的,但更关键的一个标准则是:用利他的强弱程度或者大小来做区别。

   比如说,如果你观察到布施的利他效果会比持戒的效果还要大的话,那这时布施的效果大就可以把它算作大,持戒的效果小就可以算作小,并不是绝对的像刚才说的上下前后的区别。

 

   正文:明白之后对于利生事,自当精进恒常而修持,

        具大悲者具有彻见目,遮止之事有时也开许。

   讲解:第八十四个偈句。当我们明白了一般情况下按照前前后后来区分六度的重要性,以及更为关键的从利益他人强弱的这个角度来进行区分的道理后,那我们就更应该恒常精进地去做利于他人的事情。

   有人可能会担心:菩萨在进行利他事业的时候也有可能会伤害到他人或者做罪业,那怎样才能真正专一地去利生呢?这个偈句后一句就告诉我们:真正的佛和菩萨是具有大悲心的,同时也是具有很多善巧方便和非常远的远见的。虽然对于声闻乘来讲,有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做了就会有过失,但如果是为了利他的原因而不得不做可能会伤害他人的事情的话,佛和菩萨也会说这样的做法是没有过失的。

   比如说过去有一个大商主为了救更多的人而杀了人,他反而因此把需要很多劫才能累积到的资粮给累积够了;比如说有个婆罗门为了利益一个众生,而跟另外一个人发生了不净行,他也因此把需要很多劫才能累积到的资粮给积够了。

   这个偈句说的是主要观察能否利益他人。

 

   正文:对于恶趣众生失怙者,以及禁戒行者施衣食,

        自己饮食当多少适宜,除三衣外一切皆布施。

   讲解:第八十五个偈句。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要对恶趣的众生(比如旁生道的畜牲等等)略微地布施;或者对其他无衣无食、没有依怙的众生,给他们做一些布施;尤其是对符合菩萨行的行者,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我们也要给他们进行衣食等等方面的布施。之前我们已经明了:不应执著自己的身体,要把这个身体当作是渡河的舟筏或者一个病人一样对待,进食如同吃药。如果进食太多,就可能会导致昏睡;如果太少,就可能让我们的身体得不到滋养,所以我们对于自己身体的饮食应该要多少适宜。

   “除三衣外一切皆布施”,这个偈句是说:如果是一个出家的菩萨,那他除了佛制所定的三衣之外(三衣是不应该布施的),其他的全都应该布施出去;如果是在家菩萨的话,除了自己所需遮蔽身体的衣服之外,多余的也不要保存,尽量都要布施出去。

(未完待续)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