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堪仁波切彭措郎加慈悲开示-----《修心七义》讲解
堪仁波切彭措郎加慈悲开示-----《修心七义》讲解
发布时间:2016-09-21 点击数:2753

 

(接上期)

         修心之诸学处:

    接下来就是修心七义里的第七条,修心诸学处。根本偈句中说:一切瑜伽一贯之。

    不管自己是进食、穿衣、睡眠、行走还是安坐,做任何行为的时候,都应当不离开利益他人的想法,都应当用这个唯一的瑜伽去转其为菩提道用,进食也为了利益他人的缘故等等类似这样的思维方式。

 

   关于这部分的第二个偈句说的是:一切镇邪一贯之。

   我们在修心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痛苦和恶缘出现,包括别人对我们的恶言恶语和讥笑;包括鬼神的影响;包括敌人的伤害;包括自己的贪嗔痴烦恼越来越强烈;对于修心好像也不想修了等等。当这种种的恶行和恶状出现的时候,我们应当去想着:像现在我所遭遇到的这种种过患,其实很多的众生都会有,这些众生真是可怜啊!因此就应当想着:其他众生并不想要的、并不喜欢要的种种不好的情况,希望全都可以集中到我自己所不想要但已经出现了的这个情况上来。同理,在我们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时候,若出现任何己所不欲的情况,作为其对治,唯一可用的就是继续运用自他交换菩提心的这种方法,所以这里说的是一切镇邪一贯之。

   针对这个镇邪,在这里举个例子。如果在耳朵里面滴入一滴水,它不容易出来;如果给耳朵里面把水灌满,那滴水就出来了。跟这个以水作为水本身之对治的例子一样,在修行自他交换菩提心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别人对自己的讥笑等某一种情况,那我们就对讥笑自己的这个众生去修悲心。并且应当想着:希望在自己所遭受的讥笑这上面,能够就一切众生同样不喜欢要的这种讥笑都能够总集过来,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具足不遭受别人讥笑的安乐。

 

   根本偈句中间接下来说的是:于初于后做二事。

   这个“初”说的就是在清晨刚刚起身的时候,就要猛力地发出这种引发之力:希望我在今天不要远离二种菩提心!然后在白天的时候就应当尽力去持续,只要自己一想起来,就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被二种菩提心所把持住。

   到了“最后”,晚上要睡眠的时候,再一次观察自己今天整个白天所出现任何的念头以及所有的行为。如果经过观察,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了和菩提心相违之处,就要对自己有如下的思维:从无始轮回以来,我一直在轮回里面飘转,因为没有好好修菩提心,以至于现在还继续在轮回里飘转,这纯粹都是我自己的过失!然后就将一切过失归罪于“珍爱自己”的我执一方。并且针对自己今天所违背菩提心的种种思想和行为作出忏悔,之后就发出誓愿:未来再也不违犯!如果经过观察分析之后,发现今天白天的思想和行为并没有违背菩提心,那就针对这种情况修欢喜心,然后再发愿:从今天往后,希望一切自他众生都能进入比今天这种思想和行为更加殊胜地菩提心的修行中去!这就是在“初”,也就是清晨起身的时候;在“后”,也就是要睡眠的时候,对这两件事情都不忘失,都要一直坚持去做。

 

   接下来根本偈句中间说的是:二事任显皆坚忍。这说的是,不管任何苦乐境界之事出现都必须修坚忍。

   首先就是忍受痛苦。就算是自己出现了非常难以承受的痛苦或凄惨之事,比如家人去世,或者房屋被火焚烧,或者自己的财物被人偷走,不论出现任何类似的一种情形,都应当想着:过去生我曾经对别人做过类似这样的恶业,现在作为业果的成熟,这种事情出现在了我的身上,实际上这种情况也在帮助我消耗恶业。所以,对于我们所经受到种种痛苦的境遇,心里面不要难受、不要有受不了的情绪发生。而且还要想着:希望能够把别人的罪业和痛苦全都集中到我自己所经受的这件痛苦之事上来!还应想着:希望带给自己伤害的这个人,他因为伤害了别人所产生的罪和业也全都集中在我这里!总之,我们应当精进于能够净化的类似罪障的方便上来。我们应当想着:这一切全都是自己过去生所造恶业和罪业的结果现在成熟了,所以就对现在所遭受的种种伤害以及带给自己伤害的对象,不产生嗔恨心。这就是在指示怎么样去承受痛苦、忍受痛苦。

   接下来说的是针对喜乐这种情况的修坚忍。如果我们出现了眷属与享用的圆满,比如说有很多的仆从、有很多的财富,我们不应当陷入到毫不谨慎和非常放逸的状态中去。如果有了非常多的资财,应当将这些资财用到善业方面去。假如自己是对很多人拥有权力的主体,应当把这个权力也转化到善业的方向中去。针对自己现在拥有的很多眷属享用和资财等等,自己也不要生起傲慢之心,而应当发愿:一切众生也都能够拥有类似于此的安乐、幸福、享用和资财!应当发出类似这样的愿望。

   总之,我们对于安乐的出现,不要有傲慢,不要有执著心,应当修坚忍。就算是一些恶缘、障碍、种种痛苦的事情出现,也不要有畏惧心理,不要有恐惧,不要有嗔恨。应当对这两个方向的事情都能修坚忍。

   就像之前说过的,只要是一个行者,基本上都知道,对于痛苦,我们要修坚忍、要勇于承担。但是,如果对于幸福和和喜乐也能够修坚忍,对于一个行者而言,也是相对比较难的。所以我们也应当知道:针对喜乐这种情况也要修坚忍。

 

   接下来根本偈句说的是:宁舍性命护二事。

   对于三律仪等正法总体上的种种学处,尤其是修心的学处以及三昧耶誓言,如果我们能很好如法地守护,就会出生今生以及来生的一切的安乐。所以,对于正法总体上的学处,尤其是修心的三昧耶誓言,应当宁舍自己的性命也要去如法守持。但是,我们不应当把它变成“我执”的维护方。如果基于维护“我执”而去守护总体上的学处或者说修心的三昧耶誓言,那就又错了!因此,不要陷入到自利的念头纠缠中,而应当纯粹地用利他之心思去进行守护。

 

   接下来根本偈句中说的是:修学三种之艰辛。

   这三种艰辛是什么?首先,就是当烦恼生起的时候,先能识别到它,这是难的;然后中间环节,要把这个烦恼回遮掉,也是难的;最后,让这个烦恼终止、中断,也是难的。

我们应当在贪嗔痴烦恼于自己的相续中生起的当下,就能够识别到烦恼已经生起了。中间,就应该借助于相应烦恼的对治手段,运用它的力量去断舍掉这个烦恼。比如,粗大的对治力就是把这个烦恼压制下去;对治贪欲的手段可以是修不净观;对治嗔恨的手段可以是修慈心;对治愚痴的手段可以是修缘起;整体上,针对一切念头的对治手段就是数息以及四念住的修行。最终,还应当发出这样坚定的誓言:希望未来类似的烦恼根本不再出现!总之,要在初、中、后这三个阶段,都仔细地加以修学。

 

   那接下来根本偈句说的是:需取三种主要因。

   我们修法的最主要的因里面,首当其冲的是什么呢?首先,自己必须要遇到一个很好的师父。修法的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自己能够如法地去实修。修法的第三个条件呢?那就是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饮食、衣服等等的顺缘条件都要具足,这就是修法时候最主要的三个因。因此,我们应当观察自己相续中有没有具足这三个条件。如果自己已经遇到了贤善之师父,自己也能够如法地去实践,而且修法的顺缘条件也全都具足,那自己就应当修欢喜心,并且应当发愿:希望其他的众生也能够全部具足类似这样的条件!如果自己具足这三个条件,但是自己附近的一些人并没有具足这三个条件,那就应当针对他们去修悲心。更进一步,应当将所有一切众生“并不具足修行正法的这三个条件”的情况,希望全都能够成熟在自己这里,然后发愿:希望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具足上述三个条件!

 

   接下来根本偈句中说的是:要修三种不失坏。

   因为大乘法的所有一切功德,纯粹都只是仰赖于上师,所以希望自己对于上师的恭敬信解不要失坏;自他交换菩提心的修行方法是大乘法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因此对于这种修心的欢喜心希望不要失坏;自己所领受三律仪的这些学处,希望能够不失坏。对于这三种不失坏,应当仔细去修学。这些都是修心的学处。

   为什么修菩提心是整个修行正法的核心呢?巴珠仁波切曾说过:修心、修心,修的就是自心。那修的是什么心呢?是在心中修的菩提心。如果在心中能真正地修菩提心,而且修得了,哪怕在言语上没有念一句的经文和咒语,哪怕身体没有做一次的大礼拜,那你最终的去处,除了佛果,根本就没有别的去处。

 

   接下来根本偈句中还说:具足三种之不离。

   其一就是任何时候身都不要离开断恶和修善之行,其二就是任何时候语都不要离开断恶和修善之行,其三就是任何时候意都不要离开断恶和修善之行。身体、言语和心意这三个方面,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离开止恶修善的正确行持。

 

   下面的根本偈句中说的是:于境则无偏而行,当重臻于遍、娴熟。

   当自己在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时候,所针对的对境不要有任何的偏颇。应当针对所出现的众生以及并不属于众生的四大种等,各种各样、好好坏坏的修心的任何对境,都应当纯粹用修心的方式普遍地应用于其上,而不应当有任何的偏颇。并且,这个普遍、不偏颇,也不能只落于口头,而应是从心底里真诚地将自己修心普遍地运用于上述种种的对境之中,应当于此越来越娴熟,这是最珍贵的。

 

   接下来根本偈句中说的是:恒常修于诸役使(译注:就像人们驯养、役使马牛等牲畜来干活一样,应主动地运用窍诀来修菩提心,尤其是在遇到难以修心的危险对境的时候)。

   我们很难修心的一个对境:比如说自他交换菩提心最难修行的对象就是嗔恨的怨敌方;比如说带给自己伤害的这些魔怨,尤其是自己经常利益于他,但是他却反过来以怨报德的这种人;或者是跟自己争斗攀比的人;或者是和自己在一起的同住和同行者;或者我们俩之间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就带给我伤害;或者是因为业的缘故,其实好像也并没有其他什么原因,但是只要我一见到他,我心里就对他不喜欢等等,这可以被称为因“业”所导致的结果。针对上述种种对境,我们尤其应当精进于对修慈悲心。因为这些都是更加难以修心的对境,所以应当对这方面更加努力。

   那些和自己在一起,可以算是朋友的人,正是因为彼此太过亲近,我们也就很容易对他表现出生气和嗔恨心,所以相对来讲,同住同行之人反而是比较难去修心的对象。同理,尤其是对上师和父母这样非常严峻对境,我们更应当断除掉对他们的伤害,努力精进地修菩提心。

 

   接下来根本偈句中说的是:不去观待其他缘。

   菩提心应该是自己自主自立地去修行的,而不能说是今天我想修了我就修,明天我不想修了就不修,不应依于心情或者身体的好坏而发生变化;也不应该是我有享用的时候我就修一下,没有享用的时候我就不修;也不应该是当别人对自己讥笑的时候修一下,没有讥笑的时候就不修了;也不应是当别人对自己有伤害的时候就修不成了,当别人对自己没伤害的时候自己还能修一下。总之,不论种种的好坏缘分,不论出现任何的对境,都不应当以之作为理由而不修心。如果顺缘具足,就在具足顺缘的情况下去好好修菩提心;顺缘没有具足,那就在没有具足的情况下去好好修两种菩提心。总之,应该不去观待于自他任何好坏的条件,而恒常不离于修心瑜伽。

 

   接下来根本偈句中说的是:今修主要。

   从无始轮回以来一直到现在,尽管我们曾经领受过无数的身,但全都无意义地浪费掉了。现在我已经有了师父、正法等,修法的种种顺缘条件都已经具足,这种情况再要出现那是很难的。现在我处在已经得到人身、已经得遇正法的这样一个时期,所以这一次我就应当把这个人身用在非常重要、非常大的事情上去,不应当把它用在小小的、一点点的目标上去。

   我们怎么样来确定什么事情是最大最主要的呢?如果说从今生的利益和来生的利益两者之中来选择的话,来生的利益是最主要最大的;如果是来生,相比生在人道、天道这样的轮回里头,能够得到解脱则是更大更主要的事情;从自利与利他这个角度来讲,应当将利他认为是最大最主要的事情;在讲法和修法这两者中,应当将修法认为是最大最主要的事情;在很多修法的行为里,比起其他的诸多修行方法,应当将菩提心的修行作为最大最主要的事情;针对菩提心的修行,比起来根据佛陀教法里的经文,我们进行学习、进行分析、进行的逻辑思考等等,上师手把手所教的口诀,比如说吸气的时候应该这样去修、呼气的时候应该那样去修,这种口诀应该是最为主要最为大的事情;比起来行、卧等其他的行为规范(在这种行为中虽然也能够修),更主要的修行方式则是自己坐在坐垫上去实修。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已经遇到了正法、已经具足了种种顺缘条件,如果把这样的大好时机用在了小小的事情上面,那当然又算是一次浪费了。所以我们就要去观察什么是最大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就好好地加以修行。

 

   根本偈句中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勿颠倒。在这里有六种颠倒,应当把这六种全都舍弃掉。

   我们真正要容忍的,就是修行过程中的艰辛。但是我们却对修行过程的艰辛容忍不下去,而去容忍或者承担世间的比如降敌、护友等种种这些事情所带来的艰辛,这就叫做颠倒的忍辱。

   如果我们真正要产生欲求之心,应当是对修行正法产生欲求之心。如果对这方面没有欲求之心,反而去追求今生的一点点的喜乐、幸福和资财等,这就叫颠倒的欲求。

   本来我们应当仔细地去体会听闻、思维和修习这三方面种种的滋味,但如果我们不去体味这方面的内容,而是去品味所谓资财和享用这方面的滋味,那这就叫做颠倒的体味。

比如,我们会有悲心,我们会觉得有些人比较可怜,真正来讲,我们应该对造恶业的人产生悲心、产生这种悲悯之感。但是,我们不去这么做,反倒对于因为修法之故而经受了一些苦难的人产生了悲悯,那这就叫做颠倒的悲心。

   本来我们应当将跟自己有关联的所有人,尽可能地让他们和法建立起关系,但是我们不去这么做,反而让他们追求今生种种优越的生活,如果这样去做,这就是追求心的颠倒。

   本来我们应当对于轮回涅槃所有一切喜乐的本因——善业生起来欢喜心,但是我们却不去这么做,反而针对他人的痛苦,或者针对敌人所遭受的苦难,我们却生起了欢喜心,这就叫随喜心的颠倒。

   因为这六个方面全都是颠倒的,所以我们就应当把它们都断舍。

 

   根本偈句中这样说:勿间辍。

   对于正法,我们偶尔偶尔学一下;对于菩提心的修行,我们也是时不时地才去进行一下。这就表明我们对正法其实还没有定见、没有信心。今天修这个,明天又觉得应该要修那个,就一直是这样的想法。如果有这种想法,其实连一个法都修不成。所以,不要有太多的心思,反而应当是专一地进行菩提心的修行,今天也修这个,明天也修这个,整个一生都修这个。

 

   根本偈句中接下来说的是:应坚定修。

   我们应当不夹杂着散逸之心地、纯粹把心全都用于菩提心的修行上面来,要非常专一地进行修习。

 

   接下来根本偈说:观察分析令解脱。

   对于自心,应当恒常进行观察分析。应当通过观察分析,令自心从烦恼和我执之中解脱出来。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比如说自己在心中忆念一个让自己能够生起来贪心的这样一个对象,然后去观察自己对其是不是有强烈的贪欲之心生起。如果生起了,那就采取非常强烈的对治手段:作为能够压伏粗大烦恼的手段,就去修不净观;作为细致的手段,就去修无我、空性,和修菩提心。

   然后让自己在心中浮现出来一个令自己容易生起嗔心的对境,来观察自己是不是生起了嗔心,如果生起来了,就采用粗大的对治方法——修慈心。如果要用细致的对治,那就修无我、修空性和修菩提心。包括嫉妒心、傲慢心,也都如此去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治。

之后再观察自己有没有“珍视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心中浮现出“我好像没有太过于珍视自己的想法”,那就跟刚才一样,在贪嗔的对境之上继续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对自己的珍视之心”,就应当运用自他交换菩提心的这种对治法去破除珍视自己的念头。比如说,就在自己的这个“珍视自己的念头”上,希望能把一切众生类似的念头全都集中过来!希望自己“珍视自己的这种念头”能够把一切众生“珍视自己的这种念头”都代替了!希望一切众生的心相续中间都没有了“珍视自己的这种念头”!

 

   接下来说的是:请勿自恃。这说的是不要自恃、不要挟恩图报。

   比如说尽管自己对对方有着很大的恩德或者恩情,但是我们不要怀着“我对你有很大的恩德、恩情”的想法,而希望有一个回报。即便我们对他人有大恩,也不要抱着“我对你有恩”的这种类似自恃、傲慢的想法,而要求对方有回报之心。我们不要有求回报之心。为什么呢?因为比起珍视自己我们更应当珍视他人。我们是应该这样去修的人,因为修行的人是我自己。

   就算我们是一个善巧之人、或是一个尊老之人,或者是一个实修正法之人,即便是长时间地经受了一些修行过程中的苦难,对经受这样的苦难,我们也没有任何可以自恃的必要,为什么呢?就算自己精通三藏,三种戒律的守持也非常严净,自己对苦行也能够精进地行持,自己是菩提心的修行者,即便是这样,但从本质上而言,号称“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如此努力地精进”,但最终还是自己能成佛,最终还是利益了自己。因为是利益自己,那自己若因为“三戒严净、三藏精通,难行苦行也做到了”,从而就产生了“觉得自已还不错,对众生有大的利益恩德”的想法,那就错了!这样的想法是不能有的。因为这都是为了利益自己的原故,所以就没有必要在别人面前夸耀显功。也不要对他人寄存着希冀之想,而应当把这个希冀主要寄托于三宝上面。

 

   根本偈句中说:制暴怒。不要是对别人生起嫉恨之心。

   比如在众人之中,有人对自己说了很多不好的言语,做了伤害自己之事,自己都不要生起来嗔恨心。嘎当的格西波多瓦有这样的说法:所谓的法,其实应当是我执的对治方。但是我们这些行者却没有将法转成我执的对治方,甚至我们这些行者的坚忍之心却比鹿还要羸弱;好像我们已经成为了行者,但是我们自己的容忍之心,却比凡夫还要更差。

   比方说我们从汽车里下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行李搬来搬去,但是我们这些行者却好像连自己的行李都搬不了似得,就连搬自己的行李这件事都承担不了,我们都无法忍耐下去。如果这样做就已经不能算是正法了。所以说,应当把自己所修的任何法都变成是我执的对治,这样去做才对。

 

   根本偈句中说:不倏忽变。

   我们不要瞬间瞬间地就发生变化,也不要快速地就表现出来忽而高兴忽而生气这样反复无常的行为。假如有一个和你一起同住人,他就会感到很困扰,因为他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喜什么时候会怒,没办法与你相处下去。作为一个行者,我们不要有这种快速的反复无常的行为出现。

   当我们遇到顺缘时,不要过于大喜,我们要坦然安然地面对。当我们遇到恶缘时,不要过于的悲痛,要以等舍的心态去处理它。如果这样那跟我们在一起的伴侣就会舒适自在。

 

   根本偈句中说:勿求赞。

   当自己在进行正法实修的时候,当自己对别人产生一些利益的时候,当自己在做一些善法的行持的时候,不要抱着期待别人夸赞的心态。不要抱着这样的一种想法:“别人好像可能会对我说,哎,你很不错!你讲法讲得很好!你修行修得不错!”

   总之,不要心里面存着“自己因为这样,就会产生美好的名声”之类的期望,我们要断舍掉这样的想法。

 

   上面所说的这些,其实全都是修心的学处。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内容去实修,不仅可以让修心不衰败反而越来越增上,这是一个让修心变得越来越增上的一个方法。

   就算一生中间修不了其他各种各样的修法,但是其实只修菩提心的这一个法也就完全足够了。所以,我们就应当在平等安住位的时候也修菩提心,在下座后得位的时候也修菩提心,整个一生都要修菩提心,以便让自己对菩提心的修行达至娴熟、确定的这种程度。

 

   讲到这里,《修心七义》的正式内容就讲完了,后面还有一些收尾的内容。

   根本偈句中间是这样说:将此五浊之横流,转化成为菩提道,口诀甘露此精华,金洲大师所传下。

   现在的这个时期是五浊特别炽盛的时期,也就是时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和见浊这五浊特别炽盛的时期,安乐之顺缘是非常微少的,违缘不顺的情况却是非常繁多的。所以在现在的这个时期,想要运用其他的法去对治烦恼是很难达到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对菩提心的修习来对治。

   一个真正修菩提心的人,即便他遭遇的违缘再多,也会令他的善行更加增上。我们之前也讲过怎样转恶缘为道用的手段,就相当于是我们加的柴火越多,这个火反而会烧得越来越炽盛的这个道理一样。能够将一切的烦恼和违缘都转成菩提道用的这样一个法;其他人处根本就不会有的这样一个非常不共的法;能够给或是上根利器或是较差根器之任何人都带来利益的这样一个法;让我们相续中间都能够融会贯通的这样一个口诀,甘露中的精华——《修心七义》,是觉沃杰阿底峡大师从他诸位师父当中对他的大恩非常殊胜的金洲大师处得到的,并渐次传下来的。

   过去,觉沃杰阿底峡为了求受这样的口诀,他就从印度跨海乘舟经过很多个月才到了金洲大师所在的地方,差不多就是现在印度尼西亚的这个地方去求这个口诀。

接下来说的是:昔有修行宿缘醒,以我多信解为因,不顾痛苦和恶言,述此降我执之诀,而今纵死也无憾。

   觉沃杰阿底峡的弟子、大善知识切卡瓦大师往昔的宿缘觉醒了,他对以自他交换菩提心为核心的《修心七义》这个法产生来了巨大的信心。将它作为一切法的根本,并且将这个法的修行作为调伏自心我执的窍诀,经过很大的艰辛,用了非常大的心力进行求取,然后进行了实践。像这样的一个窍诀是觉沃杰父子的传承,是这样传承下来的法。切卡瓦大师在整个一生中都很好地修持着这样的窍诀,直到他的心相续中间就生起了“比起来自己,其他人更值得珍视”的这样一个彻底远离了自私自利之缠缚的信念。切卡瓦大师就想:现在我已经真正地进入了正法之门,已经达成了究竟的定见,就算我死也没有任何遗憾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将《修心七义》的正文以及后面收尾的部分都已经讲完了。

 

(未完待续)

 

在线客服